作者: 馬源劭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4-26 09:03
改革浪潮浩蕩而厚重,每一個水滴,都蘊藏著奔騰的力量。
王繼存就是“水滴”之一。三十余年光陰,不僅是他白手起家的創業路,也是成武縣醫療器械產業異軍突起的發展史。在他的示范引領下,成武縣醫療器械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集群,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成武縣的第一家醫用制品廠造出了全國第一根商用一次性毛細血管微量采血管,這個廠的創建者就是王繼存。
故事還得從1994年說起,那時候鄉鎮干部王繼存響應國家號召,把“鐵飯碗”一撂,揣著創業的夢想就下了海。創業之初,他可沒少折騰,干過藥品批發,跑過代理,直到1999年春天,國家一紙“一人一針一管”的新規,讓他敏銳嗅到風口,做起了當時國內還是空白的一次性毛細血管微量采血管。當時,國外進口的采血管,比王繼存的產品要貴上好幾倍。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韌性。3間門面房、1臺拉管機、6名技術工,是王繼存創業初期的全部家當。如何讓自己的產品進入各大醫院?以當時的條件,只能是他天南海北親自跑業務。
“路費是把牛賣了湊出來的,住宿也只敢選10多塊錢的私人旅館。”王繼存至今記得,當年他總愛往臨沂方向去,不為別的,就圖那兒又便宜又耐放的煎餅,一次總要買上一堆“備用”。煎餅加大蔥,就是他跑業務時的飯。4月21日,在成武縣醫用制品廠董事長辦公室,72歲的王繼存聊起這些往事,聲音微微發顫。
正是他的一路艱辛,產品漸漸在各大醫院“火”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進入了全省200多家醫院。
2000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王繼存創立了占地22畝的成武縣醫用制品廠,企業員工也逐步增加到60人,開啟了快速發展之路。
開枝散葉的產業集群
為了推動企業的創新發展,王繼存積極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不斷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還注重加強產學研合作,與科研院校和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
隨著企業越做越大,當地的效仿者也開始出現。
一次性醫用耗材這一行,重點是產品質量,難點就是當初王繼存啃著煎餅蹚出來的銷售渠道。當時,成武縣醫用制品廠的銷售網絡逐漸遍及全國。如果這時候,負責一個省的業務經理提出單干的想法,當原本的“得力干將”要成為對手,該怎么辦?
王繼存的做法是:支持他開辦企業,沒資金協調資金,沒技術教技術,沒客戶給客戶。
“要形成一個在行業有話語權的產業集群,不是一家兩家能做到的,而是要集齊合力。”王繼存告訴記者。
當初的江蘇區域業務經理冷兆愛就是如此。2008年,冷兆愛有了增加新醫療器械產品的想法,王繼存得知后,不但沒阻止,反而大手一揮,把江蘇區域的客戶都給了他,讓他創立企業再無后顧之憂。當年,冷兆愛的山東永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公司年銷售額上千萬元。
冷兆愛不是個例。2021年成武縣醫療器械產業協會成立,王繼存成了當之無愧的會長,不是因為他的企業在全縣醫療器械行業規模最大,而是因為當時全縣16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負責人一半以上都是他曾經的“得力干將”。
“智改數轉”下的出海路
近年來,為支持產業健康發展,成武縣委、縣政府多次對縣醫療器械產業園進行規劃提升,不斷加大“智改數轉”政策扶持力度,向高端制造邁進,努力打造全國最大的一次性醫用低值易耗品醫療器械生產基地。
政策持續升溫,企業干勁四起。“2023年,我們協調資金幫助24家醫療器械企業升級生產線,增加新產品。”王繼存告訴記者,現在推銷產品,不只推銷自己的,還一起展銷全縣的醫療器械產品。2023年,成武縣第一醫療器械產業園徹底實現全自動化生產,不僅產能上去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也有了極大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智改數轉”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如今,成武縣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共40家企業,一次性醫用低值易耗品的銷量約占全省醫療器械市場總量的50%,解決就業13000余人,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產業聚集地。產品擴展至30余個品種,銷售和服務網絡遍及全國各地,并出口俄羅斯、印度、意大利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
為更好地讓醫療器械產品出海,去年,成武縣醫用制品廠成立了50人的外貿部,今年又計劃赴海外參加12個國際醫療器械產品展銷會。“爭取5年內,讓業務員帶著全縣的醫療器械產品,跑遍全球。”王繼存說。
記者 馬源劭